2022-06-01
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1日讯 “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”。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农民摄影师,68岁的刘忠经常背着相机游走在寿光的各个村庄,记录着乡村的发展变化。拍摄37年、存片数十万张、积存资料成箱。多年来,他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农村大众》《寿光日报》等媒体发表了1000多幅作品,自办几百场主题摄影展。十几年来,刘忠又带着女儿一起,坚持为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、抗美援朝老兵等免费拍摄照片,用镜头记录、传递正能量。
拍摄初心
从人物肖像扩展到乡村故事、公益活动
刘忠是寿光市台头镇刘家河头村人,在上世纪70年代,他当过民办教师,干过电影放映员,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摄影。“我常给单位做宣传栏、搞展览,觉得照片比绘画展示的效果更美观,就想拥有一台相机。”刘忠说,1985年,他用攒下的100元钱买了一台牡丹牌120黑白相机,从此踏上了摄影之路。“当年,寿光刚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,相机还是个稀罕物。”
“上世纪80年代,摄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,人们只有逢年过节才照相留念。”刘忠说,他靠着春节给人照相,几天就赚了几十元。1986年,刘忠在北洋头村有了自己的照相馆。他的镜头逐渐对准农民、对准农村变化,并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精彩画面。再后来,刘忠不断对外投稿发表作品,向更多人展示农村巨变。
binary_middle (3).jpg
1991年11月,刘忠拍摄了一组“讲小康干小康奔小康”主题摄影照,辗转乘车前往潍坊日报社投稿。“在报社,我见到了不少优秀作品,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稿。”刘忠回忆说,没想到,7天后报纸刊登了他的作品,这更坚定了他的摄影之路。刘忠喜欢采风,每到一处,他都迫不及待地拿出装备,构思、取景,寻找自己眼中最美的画面。
听说台头镇三座楼村的百姓喝上了“甜水”,他主动到现场抓拍村民的甜美笑容;得知北洋头村的农民木匠侯海东要出国干劳务,他主动为其免费照相留念;看到农村的一些老行当、老物件等即将改造或消失,他也会用相机将这些时代的见证者聚焦……
2010年,刘忠在探望刘家河头村一名80岁的老党员时,发现其家境一般,家里连张照片都没有。老人身体虚弱,说话时“呼哧呼哧”大喘气。刘忠很是感动,便为老人拍了一组照片。这位老党员不日离世后,照片成为其亲人的情感寄托,其亲人还曾上门感谢刘忠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刘忠,那一年,他给刘家河头村100多位老人免费拍了照,有的老人身体不便,他就上门服务,并举办了一场“农民肖像摄影展”。老人们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精修后“上墙”展出,兴奋得不得了,纷纷感谢刘忠的用心。展览结束,刘忠还向每位老人赠送了照片。
自此,受到鼓舞的刘忠开始举办个人摄影展,展览内容从最初的人物肖像扩展到乡村故事、公益活动、产业振兴等,展出地点从最初的一个村,发展到现在的社区、企业、学校等,用一张张照片讲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。“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历史,有些场面我们现在不当回事,但若干年后就会成为珍贵的历史。”刘忠说,多年来,他先后举办过“老党员摄影展”“建党百年摄影展”“抗击疫情摄影展”等多个主题展览。
摄影传承
从单枪匹马发展到父女合力办公益影展
筹备一场个人摄影展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。选片、编辑、制作、装裱,刘忠对每个环节都是一丝不苟。连他的小女儿刘媛都被他的热情感染了,不仅跟随父亲走上了摄影之路,还多次帮助父亲筹备展览。
自费办展览,搭工夫搭钱,很多人表示不理解,但刘忠、刘媛父女俩乐此不疲。父女俩谁有空谁就开车拉着展板到处布展,没有人帮忙更没有报酬,但在展出现场,看到参观者的笑容,听到参观者的夸赞,特别是一些老人在展览上看到多年前自己的照片,或者看到经历过的时代场景时,“那种幸福与喜悦的共鸣,就是对我摄影追求的最大鼓励。”刘忠说,摄影展的关键是内容,只要拍摄用心、布展细心就行。
binary_middle (2).jpg
2014年,在台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,刘媛与父亲开始为全镇34名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拍摄,并把这些老党员人物影像和事迹制成展板,在全镇展出50多场次,齐鲁网、《潍坊日报》、《寿光日报》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。近年来,刘媛和父亲坚持每年对健在的老党员进行走访拍摄,给老人赠送照片,同时也送上美好祝福。“为老党员拍摄的过程,也是记录历史的过程,这是一种精神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。”刘忠说。
37年过去了,刘忠从一名自学成才的摄影发烧友,成长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国家高级摄影师,先后在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、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等各大摄影展上参展,并多次获奖。2018年,在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,中国文明网、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“最美中国人”各族群众笑脸摄影征集活动中,刘忠、刘媛父女拍摄投送的6幅作品获评优秀奖。
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于海龙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